红色校史

东师根溯延安纪事(二)

编辑 :ns | 作者 :孙震 | 信息来源 : 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、党委宣传部 | 日期 : 2021-03-23

巍巍东师,根溯延安。1945年10月25日,毛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,指示学校主体向东北迁移,创办“新型的东北大学”。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本溪建校,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。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。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。1996年9月学校成为首批国家“211工程”重点建设大学;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;2009年入选国家教师教育“985工程”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;2017年9月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高校。70余载荣光岁月,栉风沐雨,薪火相传;筚路蓝缕,玉汝于成。今天,就让我们重回东师的初创时期,追寻那根溯延安的红色记忆,感悟东师先辈们矢志不渝、精忠报国的大爱情怀,领略其担当奉献、砥砺奋进的精神风采,铭记其救亡图存、教育兴邦的历史贡献,激励我们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赓续传统,书写华章。

革命圣地延安

东师根溯延安纪事(二)

延安大学主体迁校,会师佳木斯  

毛主席向延安大学师生传达中央

“创办新型东北大学”指示

1945年9月,党中央制定了“向北发展,向南防御”的新的战略方针,关内2万干部和10万主力部队被派往东北开展政治和军事斗争,发展文化教育,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。为夺取解放战争胜利,建设新中国做准备,中央决定,延安大学的自然科学院、鲁艺文艺学院、行政学院的大部分,除自然科学院大学部两个毕业班学生毕业、由中央组织分配到各个解放区工作、行政学院和校部预科的陕籍学员留在延安外,其余都迁往东北继续办学。

1945年10月25日深夜,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,毛主席亲自向校长周扬、副校长张如心等院系领导传达党中央的决定。大家围站在毛主席身边。周扬校长介绍了被接见的干部,毛主席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,并讲述了学校迁移东北的意义和任务,指出延安大学向东北转移的目的在于创办“新型的东北大学。他说:“……东北青年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14年,奴化教育的影响很深,要进行中国近代史、现代史的教育,使他们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和军队,坚持八年抗战,最后取得胜利。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、人民大众的、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。”毛主席还提醒学校领导:“军队要建设一个团或师,比较容易;要建设一个大学,从领导班子到队伍很不容易。在行军过程中,各地可能找你们要干部。你们不能把班子人员搞散,要千方百计地把建校的班子搞好。”最后,毛主席勉励大家说,你们去东北,那里形势紧张,是必争之地。现在还是敌强我弱。你们去东北的任务是争取青年,办大学。你们这次去,冰天雪地,可能有害病的,还可能有牺牲的,遇到问题要学会分析,一半是困难,一半是光明,东北是必争之地,事不迟疑,说走就走,你们的“飞机”就是两条腿。

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旧址恢复重建中(原延安交际宾馆)

延安大学主体迁校队伍开赴东北

1945年11月中旬,迁移东北、华北等解放区的延安文教单位组成一个支队,延安大学是其中的一个大队,行军编号是“松江支队第四大队”, 周扬任队长,张如心任副队长,刘呈云任副队长兼政治部主任。下属三个中队,鲁艺是第一中队,中队长宋侃夫;自然科学院是第二中队,中队长王甲刚;行政学院是第三中队,中队长于光远。这支六七百人的迁校队伍就这样告别延安,分别向东北挺进。

1945年11月,延大迁校东北的出发地之一

延安大学鲁艺文学院旧址

1945年11月,延大迁校东北的出发地之二

延安大学行政学院旧址

从延安出发去东北的队伍受阻张家口后,与华北联大暂时合并

迁校队伍按所设兵站一路行军,进过陕西省的延川、子长、清涧、绥德过黄河到碛口镇,北上经山西省的临县、兴县、岢岚、五寨、平鲁、左云到达绥远省的丰镇,又经山西省的阳高、天镇进入察哈尔省,顺铁路线途经紫沟堡,分别于1945年12月20日至25日,到达张家口市西南郊的孔家庄,经一周整休后迁入城内。校部和三个学院分别居住。学校原计划到东北地区办学,但因九月下旬,国民党军队就已经占领承德、锦州,封锁了山海关,中央电令延大迁校队伍暂留张家口市待命。

1946年1月28日, 晋察冀中央局根据当时的局势,经过认真研究,向中央发电,请示将延安大学与华北联大合并,成仿吾任校长,周扬任副校长,张如心任教务长,刘呈云任党委副书记。

1946年1月28日,晋察冀中央局关于延大迁校队伍与华北联大合并的请示电文

1945-1946年,张家口时期华北联大旧址

张家口时期,成仿吾(左四)、周扬(右二)和张如心(左二)等华北联合大学领导合影

中央电令延大迁校队伍继续前往东北

1946年5月15日,中共中央向晋察冀中央局书记聂荣臻发电指示,延安大学迁校队伍继续前往东北,与东北大学会合。根据中央的指示,暂停于华北联大的原延安大学人员和部分华北联大人员,速赴佳木斯东北大学。

1946年5月15日,中央关于延大迁校队伍等

继续开赴东北电令

1946年5月中旬,张如心率领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大100余名教师、干部从张家口出发,途经洮南、白城、齐齐哈尔,6、7月间到达东北局驻地哈尔滨,分别受到当时东北局林彪、彭真、陈云和何凯丰等领导接见。同时,他们在哈尔滨还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招生。

会师佳木斯

1946年8月,张如心等率领近200名师生到达佳木斯,与舒群、张松如等先期抵达佳木斯的东北大学师生大会师,胜利完成了延安大学迁校队伍离开延安的最终目的。

1946年10月11日,学校隆重举行了第二届学生开学典礼。至1946年10月,东北大学共有教职学工1620人。其中,教职工520名,学生1100名。原延安大学干部、教员,此时担任东北大学领导的主要有:副校长张如心(主持日常工作)、舒群,秘书长刘呈云,教务处处长兼社会科学院院长姜君辰,鲁迅文艺学院院长萧军、副院长吕骥、张庚,教育学院院长张松如(公木),副院长吴伯箫,自然科学院院长闫沛霖。另外,王曼硕、舒非、向隅等分别担任各系主任,成为东北大学的中坚。延安大学原来的一批教师、学员,如张水华、马可、唐荣枚、王季愚、瞿维、寄明、王曼硕、沃渣、张望、刘炽、陈紫、戈扬等成为这一时期东北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骨干。这批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干部的到来,加强了东北大学各级领导的力量,充实了教师队伍,壮大了学校阵容。

1946年东北大学第一届社会科学院全体师生合影

1946年12月30日,中共中央东北局作出《关于东北大学的决定》。《决定》在分析了东北知识青年的现状之后指出:“东北大学必须改变现有的方针,将现有的教职员绝大多数动员去办中学。将培养革命知识分子的工作与争取广大学生的群众工作相结合”;要求“去掌握一些较大的中学。掌握学校的行政,当校长当教员,改变学校的课程”。《决定》明确指示:“东北大学除办1200人的中学师资训练班外,其余各院暂不办。中学师资训练班以培养中学国文、史地、公民(即政治常识)教员为主,时间暂定一年。” 明确了新阶段东北大学的办校方针、办学方向和目标。东北大学以国家需要为己任,不断汇聚力量,风雨兼程,迈进了发展新时代。


参考文献

[1]张如心.关于东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上的若干问题[A].东北师范大学档案.

[2]曾鹿平.延安大学史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08.

[3]东北师范大学校史编委会.东北师范大学校史(1946—2006)[M].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.

[4]张松如,刘呈云,武强.战火中诞生的东北大学[A].东北师范大学档案.

[5]访问刘呈云同志谈话记录[A].东北师范大学档案.

[6]崔智林,曾鹿平:延安大学与新中国的高等教育[J].中国高等教育.2014.

[7] 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管理处,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.延安鲁艺[M].西安: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,2017.